第165章 《爆破器材简易生产法》(第三更)
面对一个从未练习过的难题,解题思路往往比努力重要得多。
陈舟的想法虽然大胆,却架不住制造方块的材料实在太过特别,它优异的特性给了铅铸法足够大的发挥空间。
……
5月21日,当陈舟开始尝试时,竟然只用了两次,便成功浇铸出了一把铅制钥匙坯。
倘若说的更准确一点,其实他只尝试了一次,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
因为初次尝试时,预留的灌铅口太小,导致铅液没能成功灌入模具内,严格来说这并不算失败。
待模具内的铅液凝固并冷却后,砸开裹在外层的白泥,陈舟获得了一把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钥匙坯。
细致地将整把钥匙打磨平整。
经过十几次微调,5月21日晚灯火通明的铸造室内突地传出一声宛若猿猴的嚎叫。
陈舟眼中充满血丝,难以置信地看着插在钥匙孔内,转动了半圈的钥匙,根本不敢眨眼。
就在刚刚,又用锉刀磨去了钥匙上一块细微的突起,将钥匙插入钥匙孔轻轻一转,他隐约听见了清脆的“咔嗒”声,像是开锁的声音。
“这么简单就做到了?”
以往被折磨得太久,以至于陈舟总觉得自己在做梦。
但现实没有蒙蔽他的双眼。
咔嗒声过后,淡蓝色的方块像是沉睡多年的机器获得了能量,伴着颤动,缓缓展开,变得愈发扁平。
无数细微的蓝色光点环绕在方块周围,只用了十几秒的时间便凝实成一页页纸张——
它俨然变成了一本与《鲁滨逊漂流记》一样材质的书籍。
整本书不算厚,书封看起来有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用复古的排版印着一行红色大字——《爆破器材简易生产法》
……
看到这行字,陈舟心中立即涌出一股狂喜。
他知道,自己这次史诗级的破解速度为他带来了一件堪称“神器”的奖励。
心情激动,用颤抖的手翻开书籍,越过内容简介,来到目录,陈舟看到了极为炸裂的内容。
“第一章:起爆药制造法、概述——
雷汞的性质、制取雷汞的化学反应过程和工艺条件、配硝酸、水银精制、酒精蒸馏……”
再往后翻。
“第二章:硝化甘油制造法——
概述、硝化甘油的性质、由植(动)物油制取甘油、硝化甘油制造。”
“妈的,这哪是普通的知识,这纯是一本爆破鬼才养成手册嘛!”
越看越兴奋,陈舟知道,这回别说他的枪械改造有了着落,就是手搓火箭弹,制造土质地雷乃至水雷,都不再是空谈。
七八十年代的知识相对二十一世纪较为落后,但在17世纪,绝对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天顶星科技”。
真能把这本书吃透,别说区区一个土著部落,就是多来两艘全副武装的西班牙掠夺船也很难是他的对手。
还有什么?
强自按纳住激动的心情,陈舟满脸通红,继续往后看。
“第三章:周氏炸药制造法、第四章:硝酸铵类炸药制造法、第五章:黑火药粉制造法、第六章:火雷管制造法……”
缓缓翻动,越往后看陈舟的心情越好。
书中从炸药成分这些最基本材料细致地讲起,到火雷管后面,又介绍了电雷管的制造,然后飞跃到实用武器部分。
手榴弹、地雷、燃烧纵火器材制造法、简易军事爆破法、原料酸—硫酸及硝酸制造法……
各种化学公式,器材原材料乃至制造炸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配酸浓度计算方法,可以说,编写这本书的人已经将他所了解的所有关于爆破物的知识都系统地列入书中。
更关键的是,似乎是为了照顾当时人民的知识水平,书中并未使用大片专业术语,而是用尽量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方式阐述原理和制造程序。
这对陈舟这个化学学渣非常有利。
……
可以说,通读整本书后,只要能在岛上找到原材料,且拥有适用的生产器材,陈舟就能将这些听起来就够劲儿的东西一一制造出来。
心中的惊叹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陈舟只知道自己的大脑中有无数个“卧槽”狂奔而过。
按照目录的指示,他翻开了几项最为看重的技术。
第一项是由植(动)物油中制取甘油。
其中不仅说明了可以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制造合格的甘油,还顺便提到了一门技术——油脂皂化成钙皂。
一串串反应式,一张张设备的设计图,详细的讲解,完善的关系表……
只是匆匆扫过几眼,陈舟便产生了一种立即搭建这些设施,然后开工制造甘油的想法。
感觉自己的脑袋正在发热发胀,不知是因为过于兴奋还是震惊。
不断提醒自己别美得昏过去,陈舟合上了书。
……
“不能好高骛远,以我们三个人的能力,想建设完这一堆生产设备,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况且有些原料这个岛上未必能找得到,还是脚踏实地,务实一点好。”
给自己浇着冷水,陈舟郑重地收起这本书,将其带到卧室,藏到了床下。
虽说两名土著根本看不懂书中的大段文字,更弄不明白那些奇形怪状的化学式是什么意思,可他还是下意识地把书放到了最安全的地方。
“这种东西可不敢乱给别人看,搞不好就害人害己,两个土著的命倒还好说,关键得保住我自己这条小命。”
生怕土著突发奇想,囫囵读懂几行字就偷偷壮着胆子按照书中教授的方法尝试。
思前想后,陈舟始终觉得不稳妥,又把书从床底下取出来,放进了由集装箱改造成的冰箱中。
……
老实说,由于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5月21日当晚好长一段时间,陈舟都处于一种神情恍惚,浑浑噩噩的状态,仿佛在梦游。
这倒不是因为他被兴奋冲昏了头脑,而是因为看过书后,他脑子里一下子钻出了太多想法,以至于整个人暂时宕机了。
从子弹的底火、到更有效率的爆破手段、乃至投掷手榴弹,埋置地雷,甚至是迫击炮。
现实的,不现实的,科学的,科幻的……
无数疯狂的想法在陈舟脑子里交织,缠成了一团乱麻。
无奈,为了抑制自己纷乱的想法,陈舟只能猛灌一大瓶朗姆酒,然后在满满的幸福中陷入了沉睡。
……
《爆破器材简易生产法》提供的只是方法,从方法到落实到实践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5月22日,清醒过来的陈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依照计划,还是将那些未完成的任务的优先级放在最前面,准备一件件完成。
至于这本胜过万两黄金,在这个时代足以改变一国国运的书籍,陈舟打算慢慢学习。
他的化学知识早已埋没在记忆深处,如果不想后续制造过程中出现意外,还是得认真学完整本书,弄清楚原理才行。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或许能想起点21世纪的化学知识,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
用毫无波动的扑克脸掩饰着内心的欣喜。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舟白天粘在锻造室内,研究怎样锻造枪械零件,以及用失蜡法铸造米尼弹,或是搞点更高级的铜制子弹。
晚上,他秉烛夜读,一边学习一边记笔记,力求把曾经从脑海中流逝的知识找回来。
……
当然,关于瞭望塔和烽火台的建设他也没有耽搁。
其实早在刚进入旱季,也就是四月中旬,这事就该正式开始。
奈何中间发生的意外太多,两名土著对木工和泥瓦活又不算太了解,没有陈舟主持无法独立完成工程,拖着拖着就拖到了五月末。
星期日所说的大土著部落迟迟没有登岛探查情况,陈舟心里已经有点放松警惕。
他觉得那些获取不到充足食物的土著或许又因为争抢资源陷入了新一轮冲突,无暇再顾及莫名其妙消失的一大批人和两条独木舟,此时再建设瞭望塔显然多此一举。
但既然计划早早制定好,又事关性命安危,无论有没有用,陈舟最终还是没能放弃。
他腾出时间带领两名土著搬运建材,选取合适的地址,在半山腰上搭建起了高大的瞭望塔,还有相对矮小敦实的烽火台。
整项工程的工作量不算太大,却也耗费了不少时日。
本就处于五月末,待到瞭望塔建成,烽火台竣工,已接近六月中旬。
而且光是建成瞭望塔和烽火台还不算完,陈舟必须得教会两名土著怎样使用这些设施。
譬如瞭望塔,想观察远方,呆呆地站在上面可不管用,得配合望远镜,才能居高临下,观察到远处的沙地和大海上的反常之处。
使用烽火台,则需要知道用湿度较高的木柴点燃篝火,才能冒出冲天的黑烟,警示远方的同伴。
……
陈舟的时间很紧张,好在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点燃烽火台都不是复杂的事。
且给他带来第一桶金的那艘“商船”上品质优劣各式各样的望远镜数量颇多,送出去两个他完全不心疼。
随便教了星期六和星期日一上午,见两人拿着手中的单筒望远镜,闭起一只眼睛瞭望远处玩得不亦乐乎。
心系枪械的制造,陈舟匆匆离开了这个浪费了他许多时间的半山腰,返回了窑洞。
……
对于新枪械的设计和制造,他已经研究了不止一天两天。
不说别的,光是亲手绘制的设计图都有几十张了,时至今日,陈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路。
这一次他将要制造的枪械,将不再是简单的火绳枪改或者燧发枪改,它有一个更先进的原型——
霍尔m1819式后装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是世界第一种大量装备的军用后装枪,在1811年获得专利,1819年正式服役。
它有几个显著的优点。
首先,后装枪的装填速度比前膛枪快上数倍,可以极大地提高射速,迅速对敌人倾泻子弹。
其次,霍尔后装枪的枪机可以随时拆卸,在紧急时刻,能够卸下来当手枪使用。
由于拥有简单的膛线,霍尔后装枪的射程和精准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据陈舟所知,它的有效射程可达500~700码。
在17世纪,这个射程简直比大炮还恐怖。
它意味着只要没有防护,四百米之内,每一发喷射而出的子弹都是死神的咆哮,可以肆意收割敌人的生命。
而陈舟所使用的无缝枪管性能更在霍尔后装枪之上,只是口径过小。
他估计自己若是能成功制造符合口径的米尼弹,这把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的有效射程恐怕还会更进一步。
……
当然,霍尔式后装枪毕竟是19世纪的枪械,它的设计在当时确实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少缺点。
其中最突出的一项便是枪机与枪管之间的缝隙会导致过多的火药燃气泄出,甚至会有火药漏入枪机机构内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霍尔式后装枪的瞄具也比较反人类,是位于机匣左边的,所以在远距离射击时,很有可能产生“弹道偏左”的问题。
……
既然要改进霍尔式后装枪,陈舟便准备一次性解决这两个缺陷。
其实这倒也不难,因为无论是火药燃气泄出还是瞄具在机匣左边,都是可拆卸式枪机造的孽。
在19世纪,被迫短兵相接,陷入近距离搏杀时,能卸下来当手枪使用的枪机或许是一种优点。
但放在可以做到超远距离打击的18世纪,这个优势就没必要存在了,假如真被敌人逼近到身边,拆卸枪机还不如一把砍刀管用。
更何况可拆卸枪机还带来了更多缺陷,再坚持这种设计实在得不偿失。
……
将可拆卸式枪机改成一体式,就能把瞄具安装在枪管正前方。
而后膛漏气的问题更好解决。
由于硫化橡胶到1850年才出现,所以霍尔式后装枪大批量生产列装时,还没人想到用橡胶密封圈解决漏气的问题。
那时人们往往采用一种价格更高昂的解决方法——金属弹套。
但金属弹套加工缓慢,造价高昂,虽然可以解决后膛密封问题,却无法大规模推广。
到陈舟这里,密封性问题就好解决了。
无他,他有橡胶!
解决后膛漏气问题和瞄具问题,又弥补了枪管方面的短板,可以说,只要能制造出合格的子弹,这把改进型霍尔式后装枪的威力将不下于一战时期的大部分步枪。
更重要的是,霍尔式后装枪本身的优势也能得以保留——装填速度和射击精度。
陈舟隐约记得,霍尔式后装枪大量列装的时代,军队内部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连共38名步兵,分别手持霍尔后装枪、前装滑膛枪和前装线膛枪对100码外的目标进行十分钟自由射击。
前装线膛枪在这十分钟内射出了约500枚子弹,命中率是33%。
前装滑膛枪射出了850枚子弹,命中率只有可怜的25%。
而霍尔式后装枪不但倾泻了1200发子弹,命中率更是达到了36%,也就是说它射得又快又准。
作为世界上第一把工业化量产的后膛枪,陈舟相信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把枪的价值。
他也将用自己的头脑和努力,在这个更靠前的时代,让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成为敌人的梦魇。(本章完)
陈舟的想法虽然大胆,却架不住制造方块的材料实在太过特别,它优异的特性给了铅铸法足够大的发挥空间。
……
5月21日,当陈舟开始尝试时,竟然只用了两次,便成功浇铸出了一把铅制钥匙坯。
倘若说的更准确一点,其实他只尝试了一次,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
因为初次尝试时,预留的灌铅口太小,导致铅液没能成功灌入模具内,严格来说这并不算失败。
待模具内的铅液凝固并冷却后,砸开裹在外层的白泥,陈舟获得了一把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钥匙坯。
细致地将整把钥匙打磨平整。
经过十几次微调,5月21日晚灯火通明的铸造室内突地传出一声宛若猿猴的嚎叫。
陈舟眼中充满血丝,难以置信地看着插在钥匙孔内,转动了半圈的钥匙,根本不敢眨眼。
就在刚刚,又用锉刀磨去了钥匙上一块细微的突起,将钥匙插入钥匙孔轻轻一转,他隐约听见了清脆的“咔嗒”声,像是开锁的声音。
“这么简单就做到了?”
以往被折磨得太久,以至于陈舟总觉得自己在做梦。
但现实没有蒙蔽他的双眼。
咔嗒声过后,淡蓝色的方块像是沉睡多年的机器获得了能量,伴着颤动,缓缓展开,变得愈发扁平。
无数细微的蓝色光点环绕在方块周围,只用了十几秒的时间便凝实成一页页纸张——
它俨然变成了一本与《鲁滨逊漂流记》一样材质的书籍。
整本书不算厚,书封看起来有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用复古的排版印着一行红色大字——《爆破器材简易生产法》
……
看到这行字,陈舟心中立即涌出一股狂喜。
他知道,自己这次史诗级的破解速度为他带来了一件堪称“神器”的奖励。
心情激动,用颤抖的手翻开书籍,越过内容简介,来到目录,陈舟看到了极为炸裂的内容。
“第一章:起爆药制造法、概述——
雷汞的性质、制取雷汞的化学反应过程和工艺条件、配硝酸、水银精制、酒精蒸馏……”
再往后翻。
“第二章:硝化甘油制造法——
概述、硝化甘油的性质、由植(动)物油制取甘油、硝化甘油制造。”
“妈的,这哪是普通的知识,这纯是一本爆破鬼才养成手册嘛!”
越看越兴奋,陈舟知道,这回别说他的枪械改造有了着落,就是手搓火箭弹,制造土质地雷乃至水雷,都不再是空谈。
七八十年代的知识相对二十一世纪较为落后,但在17世纪,绝对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天顶星科技”。
真能把这本书吃透,别说区区一个土著部落,就是多来两艘全副武装的西班牙掠夺船也很难是他的对手。
还有什么?
强自按纳住激动的心情,陈舟满脸通红,继续往后看。
“第三章:周氏炸药制造法、第四章:硝酸铵类炸药制造法、第五章:黑火药粉制造法、第六章:火雷管制造法……”
缓缓翻动,越往后看陈舟的心情越好。
书中从炸药成分这些最基本材料细致地讲起,到火雷管后面,又介绍了电雷管的制造,然后飞跃到实用武器部分。
手榴弹、地雷、燃烧纵火器材制造法、简易军事爆破法、原料酸—硫酸及硝酸制造法……
各种化学公式,器材原材料乃至制造炸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配酸浓度计算方法,可以说,编写这本书的人已经将他所了解的所有关于爆破物的知识都系统地列入书中。
更关键的是,似乎是为了照顾当时人民的知识水平,书中并未使用大片专业术语,而是用尽量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方式阐述原理和制造程序。
这对陈舟这个化学学渣非常有利。
……
可以说,通读整本书后,只要能在岛上找到原材料,且拥有适用的生产器材,陈舟就能将这些听起来就够劲儿的东西一一制造出来。
心中的惊叹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陈舟只知道自己的大脑中有无数个“卧槽”狂奔而过。
按照目录的指示,他翻开了几项最为看重的技术。
第一项是由植(动)物油中制取甘油。
其中不仅说明了可以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制造合格的甘油,还顺便提到了一门技术——油脂皂化成钙皂。
一串串反应式,一张张设备的设计图,详细的讲解,完善的关系表……
只是匆匆扫过几眼,陈舟便产生了一种立即搭建这些设施,然后开工制造甘油的想法。
感觉自己的脑袋正在发热发胀,不知是因为过于兴奋还是震惊。
不断提醒自己别美得昏过去,陈舟合上了书。
……
“不能好高骛远,以我们三个人的能力,想建设完这一堆生产设备,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况且有些原料这个岛上未必能找得到,还是脚踏实地,务实一点好。”
给自己浇着冷水,陈舟郑重地收起这本书,将其带到卧室,藏到了床下。
虽说两名土著根本看不懂书中的大段文字,更弄不明白那些奇形怪状的化学式是什么意思,可他还是下意识地把书放到了最安全的地方。
“这种东西可不敢乱给别人看,搞不好就害人害己,两个土著的命倒还好说,关键得保住我自己这条小命。”
生怕土著突发奇想,囫囵读懂几行字就偷偷壮着胆子按照书中教授的方法尝试。
思前想后,陈舟始终觉得不稳妥,又把书从床底下取出来,放进了由集装箱改造成的冰箱中。
……
老实说,由于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5月21日当晚好长一段时间,陈舟都处于一种神情恍惚,浑浑噩噩的状态,仿佛在梦游。
这倒不是因为他被兴奋冲昏了头脑,而是因为看过书后,他脑子里一下子钻出了太多想法,以至于整个人暂时宕机了。
从子弹的底火、到更有效率的爆破手段、乃至投掷手榴弹,埋置地雷,甚至是迫击炮。
现实的,不现实的,科学的,科幻的……
无数疯狂的想法在陈舟脑子里交织,缠成了一团乱麻。
无奈,为了抑制自己纷乱的想法,陈舟只能猛灌一大瓶朗姆酒,然后在满满的幸福中陷入了沉睡。
……
《爆破器材简易生产法》提供的只是方法,从方法到落实到实践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5月22日,清醒过来的陈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依照计划,还是将那些未完成的任务的优先级放在最前面,准备一件件完成。
至于这本胜过万两黄金,在这个时代足以改变一国国运的书籍,陈舟打算慢慢学习。
他的化学知识早已埋没在记忆深处,如果不想后续制造过程中出现意外,还是得认真学完整本书,弄清楚原理才行。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或许能想起点21世纪的化学知识,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
用毫无波动的扑克脸掩饰着内心的欣喜。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舟白天粘在锻造室内,研究怎样锻造枪械零件,以及用失蜡法铸造米尼弹,或是搞点更高级的铜制子弹。
晚上,他秉烛夜读,一边学习一边记笔记,力求把曾经从脑海中流逝的知识找回来。
……
当然,关于瞭望塔和烽火台的建设他也没有耽搁。
其实早在刚进入旱季,也就是四月中旬,这事就该正式开始。
奈何中间发生的意外太多,两名土著对木工和泥瓦活又不算太了解,没有陈舟主持无法独立完成工程,拖着拖着就拖到了五月末。
星期日所说的大土著部落迟迟没有登岛探查情况,陈舟心里已经有点放松警惕。
他觉得那些获取不到充足食物的土著或许又因为争抢资源陷入了新一轮冲突,无暇再顾及莫名其妙消失的一大批人和两条独木舟,此时再建设瞭望塔显然多此一举。
但既然计划早早制定好,又事关性命安危,无论有没有用,陈舟最终还是没能放弃。
他腾出时间带领两名土著搬运建材,选取合适的地址,在半山腰上搭建起了高大的瞭望塔,还有相对矮小敦实的烽火台。
整项工程的工作量不算太大,却也耗费了不少时日。
本就处于五月末,待到瞭望塔建成,烽火台竣工,已接近六月中旬。
而且光是建成瞭望塔和烽火台还不算完,陈舟必须得教会两名土著怎样使用这些设施。
譬如瞭望塔,想观察远方,呆呆地站在上面可不管用,得配合望远镜,才能居高临下,观察到远处的沙地和大海上的反常之处。
使用烽火台,则需要知道用湿度较高的木柴点燃篝火,才能冒出冲天的黑烟,警示远方的同伴。
……
陈舟的时间很紧张,好在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点燃烽火台都不是复杂的事。
且给他带来第一桶金的那艘“商船”上品质优劣各式各样的望远镜数量颇多,送出去两个他完全不心疼。
随便教了星期六和星期日一上午,见两人拿着手中的单筒望远镜,闭起一只眼睛瞭望远处玩得不亦乐乎。
心系枪械的制造,陈舟匆匆离开了这个浪费了他许多时间的半山腰,返回了窑洞。
……
对于新枪械的设计和制造,他已经研究了不止一天两天。
不说别的,光是亲手绘制的设计图都有几十张了,时至今日,陈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路。
这一次他将要制造的枪械,将不再是简单的火绳枪改或者燧发枪改,它有一个更先进的原型——
霍尔m1819式后装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是世界第一种大量装备的军用后装枪,在1811年获得专利,1819年正式服役。
它有几个显著的优点。
首先,后装枪的装填速度比前膛枪快上数倍,可以极大地提高射速,迅速对敌人倾泻子弹。
其次,霍尔后装枪的枪机可以随时拆卸,在紧急时刻,能够卸下来当手枪使用。
由于拥有简单的膛线,霍尔后装枪的射程和精准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据陈舟所知,它的有效射程可达500~700码。
在17世纪,这个射程简直比大炮还恐怖。
它意味着只要没有防护,四百米之内,每一发喷射而出的子弹都是死神的咆哮,可以肆意收割敌人的生命。
而陈舟所使用的无缝枪管性能更在霍尔后装枪之上,只是口径过小。
他估计自己若是能成功制造符合口径的米尼弹,这把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的有效射程恐怕还会更进一步。
……
当然,霍尔式后装枪毕竟是19世纪的枪械,它的设计在当时确实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少缺点。
其中最突出的一项便是枪机与枪管之间的缝隙会导致过多的火药燃气泄出,甚至会有火药漏入枪机机构内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霍尔式后装枪的瞄具也比较反人类,是位于机匣左边的,所以在远距离射击时,很有可能产生“弹道偏左”的问题。
……
既然要改进霍尔式后装枪,陈舟便准备一次性解决这两个缺陷。
其实这倒也不难,因为无论是火药燃气泄出还是瞄具在机匣左边,都是可拆卸式枪机造的孽。
在19世纪,被迫短兵相接,陷入近距离搏杀时,能卸下来当手枪使用的枪机或许是一种优点。
但放在可以做到超远距离打击的18世纪,这个优势就没必要存在了,假如真被敌人逼近到身边,拆卸枪机还不如一把砍刀管用。
更何况可拆卸枪机还带来了更多缺陷,再坚持这种设计实在得不偿失。
……
将可拆卸式枪机改成一体式,就能把瞄具安装在枪管正前方。
而后膛漏气的问题更好解决。
由于硫化橡胶到1850年才出现,所以霍尔式后装枪大批量生产列装时,还没人想到用橡胶密封圈解决漏气的问题。
那时人们往往采用一种价格更高昂的解决方法——金属弹套。
但金属弹套加工缓慢,造价高昂,虽然可以解决后膛密封问题,却无法大规模推广。
到陈舟这里,密封性问题就好解决了。
无他,他有橡胶!
解决后膛漏气问题和瞄具问题,又弥补了枪管方面的短板,可以说,只要能制造出合格的子弹,这把改进型霍尔式后装枪的威力将不下于一战时期的大部分步枪。
更重要的是,霍尔式后装枪本身的优势也能得以保留——装填速度和射击精度。
陈舟隐约记得,霍尔式后装枪大量列装的时代,军队内部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连共38名步兵,分别手持霍尔后装枪、前装滑膛枪和前装线膛枪对100码外的目标进行十分钟自由射击。
前装线膛枪在这十分钟内射出了约500枚子弹,命中率是33%。
前装滑膛枪射出了850枚子弹,命中率只有可怜的25%。
而霍尔式后装枪不但倾泻了1200发子弹,命中率更是达到了36%,也就是说它射得又快又准。
作为世界上第一把工业化量产的后膛枪,陈舟相信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把枪的价值。
他也将用自己的头脑和努力,在这个更靠前的时代,让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成为敌人的梦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