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开锁谜题(第二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多力量大。
    别看岛上只是从一人变成三人,所产生的效果却远大于1+1+1。
    合理的分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三人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忙忙碌碌,到5月18日,第六十四次神秘降临的日子,陈舟已经完成了计划表中大部分事项,只剩山腰的瞭望塔和烽火台尚未搭建了。
    ……
    担心大部落的土著突然来袭。
    每日星期六出门放羊前,陈舟都会叮嘱他,让他机伶点儿,多多观察东北角沙滩上有没有异常状况,一旦发现有陌生的独木舟驶来,就立刻回来报告。
    星期六平时虽没有星期日表现得机灵,但人还是非常稳重可靠的,只要他答应下来的事,很少有出现纰漏的时候,算是个能令人安心的人才。
    至少以陈舟对二人的了解来看,让星期六去观察沙滩,比星期日去靠谱得多。
    ……
    近来的奖励没什么新意。
    5月18日,陈舟前往沙滩时本以为又将领取到某件用处不大的物品,没想到却在木石墙中心看到了久违的蓝色方块。
    “嚯!新解密?”
    别看从前被时空管理局送来的谜题折磨够呛,真隔几个月没有新挑战,陈舟有时候还觉得无趣。
    可能这也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他总这样想。
    有时候日子过得太如意了,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重温一下烧脑的感觉和解密解不出来崩溃的心情,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
    让同来的星期六和星期日整理木石墙——
    如今这项工作已经完全不需要陈舟动手,从整理到垒砌,两名土著均可独立完成,省去了陈舟不少麻烦。
    走到沙地中间,陈舟取下了悬在半空中的蓝色方盒,开始端详起它的构造。
    同第一个谜题保险箱,第二个谜题“圣剑”和第三个谜题“纯蓝地狱”不同,此次的谜题的解题思路似乎并非穷举法。
    ……
    拿在陈舟手中的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小锁。
    锁表面分外光滑,只留有一个钥匙孔,看起来解开这个谜题很简单——只需给这把锁配上一把合适的钥匙即可。
    但问题的关键就出在锁的材质上。
    据陈舟所知,现代的开锁师傅配钥匙时,大多都是采用直接拆掉锁芯,然后通过观察锁牙的形状、高低和排列顺序的方式,制造钥匙。
    或是拆开锁牙后面的铝条封口,只取出弹簧和齿牙,记录齿牙的间距和高度,从而确定钥匙的齿形。
    制造完钥匙粗坯后,再把钥匙插入锁芯,一点点调整齿高,才能配好一把合格的钥匙。
    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能把锁拆开。
    然而陈舟手中的这个小方块可与现代的锁具不同,制造它的材料坚不可摧,且方块表面别说螺丝,连条缝都找不到,想把它拆开无异于痴人说梦。
    ……
    “那就只能通过观察猜测锁芯内部结构,慢慢尝试了……”
    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破坏这种超出人类认知的材料,陈舟喃喃自语。
    他将方锁举起,眯起眼睛望向钥匙孔内部。
    蓝色材料散发着淡淡微光,隐约能看到钥匙孔内凹凸不平的弹珠和弹片,但是非常模糊,想借此制造出一把合适的钥匙,恐怕相当有难度。
    “假如用较软的金银或是铅制造一个钥匙坯子,插进锁孔,强行拧动,在钥匙坯子上施加压力,从而留下印痕,能不能更方便地判断齿形呢?”
    新谜题比枯燥的拼图有趣得多,再加上陈舟渴望获得更丰富的奖励。
    人还站在沙地间,他的大脑便已经活跃了起来。
    ……
    让星期六和星期日认真整理垒砌木石墙,陈舟马不停蹄地返回了窑洞,放下其它工作,专心致志地开始研究拧开这把锁的方法。
    ……
    陈舟不知道,他的这种开锁思路在锁匠中是一项专业的高级别技术,名为“暗配钥匙”,也叫“印痕法配钥匙”。
    这种技术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配钥匙的锁匠必须对锁具非常了解,且需要手部感知能力细腻。
    当钥匙坯插入钥匙孔中,向弹珠方向施加压力时,弹珠受到触动,便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作为锁匠,能感知到这种变化,才能更快地配出钥匙。
    而且钥匙坯本身较为轻薄,转动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用力,否则就会使钥匙坯产生较大的形变,甚至断在钥匙孔中,那就得不偿失了。
    即使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锁匠,在暗配钥匙时,也要用一些“旁门左道”辅助。
    比如用照明灯照亮锁孔内部,或是照亮钥匙坯上的印痕,从而更清晰地查看锁内的弹珠有几组,凹齿有几个,凸齿有几个。
    或是用放大镜查看。
    甚至还有用烟熏法熏黑钥匙孔,再插入钥匙坯,通过烟熏处给坯子留下的痕迹,猜测钥匙大致形状的方法。
    而这些方法,陈舟显然一个都不知道。
    ……
    回到窑洞后,他径直走进锻造室,从材料区中取出了一小块铅板。
    倘若没有这个突如其来的谜题,他近期的计划除了建设瞭望塔和烽火台外,还要研究用失蜡法铸造铅制米尼弹,提前为新枪械做准备。
    正因如此,锻造室内才多了许多铅板,就连一直存放在火墙上的石墨坩埚也被挪到了这里。
    ……
    铅的硬度不高,陈舟测量好锁孔的尺寸,在铅板上画下具体大小,拿起钢锯,很快就从铅板上硬生生截下了一段“钥匙坯子”。
    随后,他又取出磨石,将坯子表面凹凸不平的锯痕磨平,使其更加光滑平整,以便于查看印痕。
    完成后,整个钥匙坯呈规整的长条状。
    为了便于插入,它比钥匙孔略薄一些。
    心里很清楚这个谜题绝不会轻易被解开,在插入钥匙坯之前,陈舟特意仔细观察了铅条的各个面,并在纸上绘制了目前残留在它表面上的几道印迹,以防止待会影响判断,产生差池。
    结束准备工作,陈舟果断将钥匙坯插进了钥匙孔中。
    ……
    结果很令人沮丧,别说转动钥匙坯了解孔内齿形,就连将钥匙坯完全插入他都做不到。
    看着仅有前一厘米深入钥匙孔的钥匙坯,陈舟无奈地把它拔了出来,然后根据上面新增的,少得可怜的印痕,猜测下一步该怎么办。
    ……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猜测,转眼就来到了深夜。
    看着被锉刀锉削的如同被狗啃过的钥匙坯子,陈舟将手中的锁摆到了桌上,只觉一股无尽的疲惫涌了上来,几乎将他淹没。
    “太难了!
    妈的这是人能想出来的谜题?
    除非给我一个内窥镜,不然我得试多少次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实践过后,陈舟终于弄明白,配这把钥匙不仅不简单,而且比他想象中还要难上十倍百倍。
    就算他大致了解齿形的高低分布,搓削钥匙坯也不是份轻松的活。
    ……
    想完成这份工作,要么找一个从事锁匠行业多年,能够敏锐地感知锁芯内部组件的物理反馈,并依据印痕和阻力,可逆向推导钥匙齿形并手工修正的老师傅帮忙。
    要么就得不走寻常路,搞点独到的创意。
    老锁匠自然是找不到的,陈舟只能想办法走走捷径。
    别说,最近恰好在研究用失蜡法铸造米尼弹,他还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解题思路——
    把蜡熔化灌入锁孔中,然后在锁孔蜡坯的根部粘连一个钥匙抓手,最后用耐高温的白泥制造一个模子,将蜡钥匙坯包裹进去,留一个小孔灌入熔化的铅液。
    只要成功,就能获得一把非常接近锁内部齿形的铅制钥匙。
    随后只需稍加调整,便可解开这道谜题。
    ……
    考虑再三,陈舟觉得他这个大胆的想法可行性极高。
    不过在开始尝试之前,他还得先对小方块的材料进行一系列测试,免得浇铸成的铅制钥匙卡在钥匙孔中拿不出来,那这个谜题可能就永远都解不开了。
    自5月18日晚产生独特的想法开始,陈舟便不遗余力地测试制造小方块材料的特性。
    他发现这种呈淡蓝色的材料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坚不可摧,它的硬度至少也是金刚石那个级别,且韧性极佳,以陈舟现有的条件,根本不可能通过暴力使它出现损毁。
    二、细腻光滑,方块表面像是被超时空切割过,光滑到手指轻擦过去甚至感受不到阻力。
    受这一特点影响,陈舟还发现方块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粘连,即使往上面涂抹鱼鳔胶也粘不住它。
    至于最后一个特点,则是极佳的导热性能和未知的熔点。
    如果往钥匙孔内插入一块细铅条,再将这个小方块放入锻炉中高温煅烧。
    待到钥匙孔内的细铅条因高温熔化,方块也不会产生半点形变,颜色更是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淡蓝,在烈焰中颇为醒目。
    这三大特点赋予了陈舟足够的信心。
    坚不可摧意味着方块不会因为他大胆的尝试而损坏。
    光滑且不与其它物质粘连意味着灌入锁孔的铅钥匙坯一定不会彻底锁死在孔道中,大概率能直接拔出。
    而最后一点则代表着极高的容错——
    就算铅制钥匙坯卡在孔道内,也无需担心,只要把方块锁孔朝下放入坩埚,然后用烈火煅烧,待坩埚内温度达到铅的熔点后,钥匙坯自然会变成铅汁,主动从锁孔内淌出。
    这样一来,他就有了无限的试错机会。
    ……
    制定好完整的计划,休息一晚。
    在心中反复演练,确认自己的尝试不会产生任何严重后果。
    到5月21日,陈舟便正式开始尝试他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