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烧炭与土著部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雨季愈来愈近了。
    两名土著的工作量也日渐增加。
    陈舟获得枪管后对锻造出一把性能优越的步枪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一半建造锻炉,一半烧制木炭。
    烧炭窑刚建成不到两天,便迎来了第一次工作。
    ……
    大量精挑细选过的成段的硬木被放入窑内,堆成了拱形。
    随着火塘底部一把干柴燃起,窑内的硬木逐步被引燃。
    开向风口的窑门不断往窑内输送氧气,滚滚白烟从烟囱中涌出,宛若一条巨蟒冲天而起。
    根据陈舟之前实验时得出的经验,这一窑木材的控氧初期,至少要燃烧五个小时。
    他耐心地守候在烧炭窑旁,不时观察烟囱中飘出的烟气,或是顺着通风口查探火势。
    等待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
    木材充分燃烧后,烟气由白转青,观察到烟气有此变化,陈舟立即封闭窑门,减少氧气,使其进入无氧碳化阶段。
    这个过程比燃烧阶段更久,需要十几个小时。
    陈舟特意将睡袋带到了烧炭窑旁,这里有为防火提前搭建的木质水房,晚上他可以在水房中休息。
    经过一夜的无氧碳化期,青烟变成了淡淡的蓝烟。
    虽是第一次使用大烧炭窑制炭,依靠实验总结的经验,无论是处理木材的堆放,还是点火控氧,陈舟都没出什么差错。
    接近一天一夜的点火碳化阶段在碳化期结束后进入到最后一步——完全密封窑门。
    此时的窑内几乎无氧,只有半成的木炭形成于高温之中。
    到了这一阶段,陈舟便不用整日守在烧炭窑旁了。
    碳化结束后,他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窑体缓缓释放温度,直至完全冷却。
    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24小时甚至48小时,缓慢降温有利于木炭形状的完整,快速降温会导致木炭碎裂。
    ……
    心系锻造事业,陈舟不敢浪费自己的时间。
    在烧炭窑进入冷却阶段后,他便立即返回窑洞,召集两名土著,齐心协力开辟窑洞。
    “锻造室”或者说“铁匠铺”的门开在厨房左侧,距离厨房3米有余,但仍保持在小院内。
    如果石材足够的话,陈舟或许会选择用石砖垒砌一间工作室。
    但一直以来,木石墙切割的木材都远大于石材,加上前几个月铺设院内地砖,搭建厕所和洞内墙壁,石砖的储备已经所剩无几。
    锻造室内可能会建设几样大型设施,储存不少材料,空间小了必然又会捉襟见肘,早就受够了储藏室太小带来的麻烦,这一次陈舟绝不重蹈覆辙。
    ……
    三人一起抡稿子向内挖掘,再用板车向外倾倒砂土,工作进度与陈舟一人干活不可同日而语。
    待第一批木炭冷却完成,锻造室已经开辟出了十几个平方的空间,这还是因为两名土著需要照料农田和羊群,以及学习语言文字,不然还能挖得更多。
    ……
    打开窑门,陈舟试了试温度,感觉已经足够凉了,便小心翼翼地取出窑内的木炭。
    第一次制造,虽说过程顺利,但对火候的把握还是不够精准。
    一整批优质硬木,产出的上好木炭只有两百斤左右,剩下的木炭几乎都有碎裂,尤其是靠前的木炭,都已经碎成巴掌大的小块了。
    好在陈舟并不追求木炭的完整性,锻造时为了提高温度,他甚至会将大块木炭砸成小块甚至研磨成炭粉,以增加接触氧气的面积,提升燃烧效率。
    将优质的大块木炭直接装在板车上运到院内堆放起来,一些碎裂并不严重的炭块也被一同送去。
    剩余的小块木炭经过一番挑选,只留下断面光滑、敲击清脆的优质炭,其余劣质碎炭都被装进藤筐中,送给两名土著了——
    雨季到来时,他们可以在室内烧炭做饭,免受烟呛。
    最后,陈舟还要把留在窑底的灰烬和未碳化的木块取出。
    这些灰烬与草木灰区别不大,他准备将其与堆肥场中的粪便混合酦酵,开辟新田地时当肥料使用。
    ……
    第一窑木炭烧成后,陈舟立即把剩余的木材装进了窑中——
    雨季漫长,木炭自然是多多益善。
    相似的流程重走一遍,木炭进入冷却阶段后,陈舟又返回窑洞,联同两名土著开辟锻造室。
    ……
    时光飞逝。
    待晴空一去不返,阴云笼罩在岛屿上空,落下淅淅沥沥的小雨时,陈舟已经烧出了两窑木炭,将锻造室开辟出了接近100平方米的面积。
    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烧炭、挖土运土,他唯一腾出时间去做的工作便是为两名土著搭建厕所。
    在获得枪管之前,他原本打算利用这半个月给两名土著建造一间有厨房的大木屋。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枪械对陈舟的吸引力还是太大了。
    忙于准备锻造工作,就连这间厕所都是他好不容易才挤出时间建设的,若不是厕所重要性高,他可能连这点时间都要省去。
    ……
    进入雨季后,两名土著已无法在室外做饭。
    为了他们生活的便利,陈舟将田地另一边闲置的那间小木屋改造了一下,在屋内搭建了一个壁炉,用于生火做饭。
    这样土著每天起床,只需步行一百多米走到田地另一头,就能做饭了。
    而且独立“厨房”还有个好处——
    他们可以将食材、燃料和餐具都存放在厨房中,这样他们自己的小屋就多出了不少空间,能放下更多的白泥板教材,甚至还能摆开两个小板凳,让他们可以秉烛夜读。
    ……
    一心投入进锻造室的设计与建造中,每天只拿出一小部分时间教授两名土著,且很少检查他们学习的进度。
    陈舟并未注意到,星期日和星期六二人的学习能力都表现得比他预先设想中优秀得多。
    没有纸笔,他们就用装满沙土的方木板练习写字。
    没有老师,他们就一遍遍对照拼音表,看着教材上的注音和图示,相互监督纠正发音。
    许多东西他们未曾拥有过,一旦出现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们都愿意付出全部去争取。
    如今两名土著与陈舟的交流已经愈发流畅,他们甚至懂得将多个学过的词汇组合起来,去形容他们没学过,但亲眼目睹过的事物。
    有时候挖完锻造室,结束一天的工作,陈舟会邀请二人在窑洞中用餐。
    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时问答,他从两名少年的言语中切实地感受到了那个原始且野蛮的岛屿上发生的一切。
    ……
    与这座独立的大岛不同,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岛都相距不远,没有风浪的情况下,划着独木舟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走个来回。
    岛上的部落也远不止一个。
    据两名少年所述,光是他们知道的,曾与他们部落发生过冲突的部落就有六个之多。
    上次登岛的食人土著便是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庞大的一支。
    星期日说那个部落有一百个战士,星期六纠正了他的说法,说那个部落至少有一百五十名战士。
    他们通过摆小石子学习数学,对数字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概念。
    但人在恐惧的时候总会下意识放大敌人的力量,从而进一步为自己制造恐惧感。
    认真思索,陈舟觉得还是星期日的说法更可信些。
    一个拥有一百名壮年男子的原始部落规模可不算小了。
    算上妇孺老人,那个部落至少有七八百人。
    若是在物产丰富的大陆,八百人的部落当然算不得什么,可这是在孤悬海外的岛屿,以这里的物产资源,能养活七八百人殊为不易。
    而且陈舟还打听到,这些土著目前对种植尚处于懵懂阶段,且完全不知道畜牧为何物。
    他们已经了解将种子埋在土里就能得到一棵新植株,却不知道怎样能让这棵植物活下去,无论是浇水还是施肥,都在他们的知识范围之外。
    因此这些土著只能靠撞大运的方式种出一些粮食,这个概率实在太低,以至于他们完全不能通过农耕养活自己。
    按“捕鱼达人”星期六的说法,无论是他之前的部落,还是他被俘虏后的部落,大部分人都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
    食人一事在这些部落中并不新鲜,尤其是风暴肆虐的雨季。
    由于难以出海捕鱼,加上雨季气温低,对热量的需求比平时更大,还有房屋更高的损坏率,一到雨季,各个部落之间便开始频繁爆发冲突,以争夺食物,或是劫掠劳动力。
    许多血腥的战争都发生于濛濛细雨中。
    星期六年纪不大,但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大规模冲突就有三次之多。
    出于好奇,陈舟还询问了二人有没有吃过人肉。
    答案是肯定的。
    就算没有祭祀,部落中也常有因饥饿或疾病死去的人。
    对于这类尸体,祭祀往往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便点燃篝火,带领族人载歌载舞,分而食之。
    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在这场食人盛宴中得到的部位越靠上,像他们这种处于部落底层的少年,往往只能分到几根脚趾。
    ……
    老实说,亲耳听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两名土著都吃过人,陈舟还是会感到些许不适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很难接受同类相食的行为。
    但事情早就已经发生,他没有改变过去的能力,只能约束两名土著,以后不许再想食人之事。
    ……
    除食人一事外,陈舟还打听了土著部落举办食人盛宴的日期和地点。
    按照星期日的说法,食人盛宴的举办地点大多都在他们自己的群岛举办,只有足够庞大的部落才有能力远渡重洋,来到这座大岛上举行祭祀。
    不过食人盛宴举办的时间并无固定日期。
    只要是在旱季,没有过大的风浪,且部落在战争中获胜,俘虏了敌方部落的战士,祭祀和首领同意,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带着俘虏来到大岛宰杀。
    至于举办地点,则是根据各个部落第一次登岛的位置而定。
    星期六他们的部落在人数巅峰时,也曾来到大岛举办过食人盛宴,但那时星期六和星期日年纪都很小,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举办。
    ……
    “既然你们自己的岛屿上食物那么少,人那么多,又经常发生战争,那为什么你们不搬到大岛上来呢?
    这里的环境比你们的岛屿好太多太多,足够养活几百人。”
    听两个土著讲述过他们部落的处境,陈舟曾问过这个问题。
    星期六和星期日给出了不同的答复。
    星期六显然是被洗脑较为严重的那一类,他说大岛上居住着恶魔和神明,曾经冒出过巨大的黑烟。
    老人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岛上曾经有过一支庞大的部落,后来他们都被黑烟和从天流下的火烧死了。
    那个部落的幸存者逃向周围岛屿,便是如今一些小部落的前身。
    而星期日则有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根本原因是部落中的领导者目光短浅,太过顽固,不思进取,且固步自封,没有改变的勇气。
    部落首领宁愿让劳动力冒着生命危险去劫掠其他部落,或是下海捕鱼,都不肯让他们腾出时间去建造足够大的独木舟,带领整个部落迁往他处,远离那些可怕的邻居。
    ……
    “首领害怕这里,首领听祭祀说这里有恶魔,他怕自己死,所以他不敢来。”
    星期日断断续续地讲出了他对部落首领的认知,脸上带有鄙夷的神情。
    ……
    对于这名少年的见解,陈舟颇具震惊。
    他不曾想过,只是两个月的学习,就能使这些从未接触过现代思想的土著产生这样的觉悟。
    从前在他们心中高高在上的首领,如今已经变成了他们所鄙视的人。
    这种自信,究竟是知识带给他们的,还是自由且无压迫的新生活带给他们的呢?
    至于星期六所说的岛屿中的黑烟和天火,以及岛上曾有过一个大部落,后来却消失的传闻,陈舟觉得极有可能是因为那座火山。
    大部落或许就位于火山下,火山喷发时,部落中的大部分人都被火山灰淹没,顷刻便全军覆没。
    少数几个恰好远离火山的幸存者被吓破了胆,乘坐独木舟逃往周围岛屿,才使得这些说法传播开来。
    归根结底,这都是没文化惹的祸。
    ……
    话题即将结束时,陈舟已经对星期日和星期六两名土著少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他觉得星期日虽然年纪更小,言行举止和思维能力却显得更成熟一些,便问了他一个问题。
    “打败你们的大部落如果等不到举办食人仪式的祭祀和战士返回,会不会召集大量人马,登岛查看究竟?”
    听到这话,星期日沉默了片刻,似是在思索该怎样回答陈舟。(本章完)

章节目录